日前,接上级通知,陈翔同志任中南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试用期一年);彭立威同志任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付刚华同志任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柴立元同志任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试用期一年);何军、蒋丽忠、黎志宏同志任中南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试用期一年)。免去陶立坚同志的中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职务;免去胡岳华同志的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委员、常务副校长职务;免去陈春阳、周科朝、朱学红同志的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委员、副校长职务;免去伍海泉同志的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职务;免去李亮同志的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职务。
陈翔,男,汉族,2021年12月任中南大学常务副校长(试用期一年)。
彭立威,男,汉族,2021年12月任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付刚华,男,汉族,2021年12月任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
柴立元,男,汉族,2021年12月任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试用期一年)。
何军,男,汉族,2021年12月任中南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试用期一年)。
蒋丽忠,男,汉族,2021年12月任中南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试用期一年)。
黎志宏,男,汉族,2021年12月任中南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试用期一年)。

柴立元
任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试用期一年)。
柴立元,男,1966年9月出生,江西省万年县人。柴立元院士1997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有色冶金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教授、院长,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个人经历
他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科技委环境与土木水利学部委员。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有色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东亚资源再生国际会议中方主席、日本秋田大学客座教授,曾任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资源综合利用主题专家。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与贡献

柴立元院士长期致力于有色冶金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发明含砷多金属物料清洁冶金、冶炼废酸资源化治理、重金属废水净化回用、基于微生物特异性的重金属废水深度净化新工艺等多项有色冶炼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研究成果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推动了我国有色行业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8项,及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发表SCI论文29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0项,编制国家标准、政策及规范9项。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从“知行合一” 迈向“经世致用”

柴立元院士研发“有色冶炼含砷固废治理与清洁利用新工艺与新装备”的经历是中南精神与中南力量的集中体现,也是从“知行合一”迈向“经世致用”的典范。
柴立元院士结合自己的人生体会和科研经历,多次强调要“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并谈到了关于科学精神的关键词:一是质疑,“科学态度即批判态度”;二是求真,为探索世界而笃行不倦;三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四是想象力,“想象比知识更重要”;五是爱国奉献,这是科学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
1999年,从日本回国的柴立元院士,受命领衔组建冶金特色环境工程学科。2006年,株洲冶炼厂一负责人将一桶冶炼烟气洗涤废水放到柴立元院士的面前,这是一桶汞、铅、镉、砷含量及酸度很高的废水。端详着这桶水,柴立元院士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决心向污染宣战,一定要设法突破这个技术难关。2009年,这项“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法深度处理技术”成功应用于株洲冶炼厂,实现企业年减排废水500万吨。处理后的废水,不仅能达到最新国家标准,废水回用率由传统的50%提高到90%。这项创新技术在我国铅锌铜龙头企业等上百家企业应用,累计处理废水过亿吨。
柴立元院士及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研发了有色冶炼含砷固废治理与清洁利用的工艺和装备,在该领域走在国际前列。该技术于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湘江流域乃至全国实现了大规模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