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钼作为一种稀有金属,具有膨胀系数小、导电率大、导热性能好等优良性质,已经广泛应用于冶金、电气、化工、航空航天等行业。随着对钼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开采量逐渐增大,钼资源出现贫、细、杂的趋势。辉钼矿(MoS2)作为钼的主要赋存矿物,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层间连接以范德华力为主。这种独特的晶体结构使其能够形成两类晶面,一是沿层间解离形成的非极性“面”,二是沿层内解离形成的极性“棱”。辉钼矿的粒级越小,其极性“棱”占比越大,亲水性更强。非极性烃油难以吸附在极性“棱”上,对细粒辉钼矿捕收性较差,极性捕收剂虽能强化细粒辉钼矿浮选,但会造成非目的硫化矿上浮,降低精矿品位。单一捕收剂的浮选效果有限,复合捕收剂在提高辉钼矿的整体回收率上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本文用煤油和一种新型中性油复配出一种复合烃油,以增强对各个粒级辉钼矿的浮选回收效果。通过浮选试验、接触角测试、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复合烃油对不同粒级辉钼矿浮选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以及在实际矿浮选中的应用效果。
文章亮点
煤油易吸附在非极性“面”上,难吸附在极性“棱”上,因此,煤油对极性“棱”占比较大的细粒辉钼矿捕收性差。本文用煤油和一种新型中性油复配出的复合烃油,既能吸附在非极性“面”上,又能吸附在极性“棱”上,提高了辉钼矿的整体回收率。
图文解析
在细粒辉钼矿强化浮选方面,大多采用非极性烃油和极性捕收剂复配、油团聚浮选、选择性絮凝等方式,煤油和黄药等极性捕收剂复配使用,会造成其他非目的硫化矿上浮,影响钼精矿品位;油团聚浮选和选择性絮凝工艺研究较少,工业化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研究了复合烃油对辉钼矿的浮选回收效果。图1为不同配比的复合烃油对不同粒级辉钼矿浮选回收率的影响,−180+74μm粒级辉钼矿的最大回收率为91.10%,−74+38μm粒级辉钼矿的回收率随中性油所占比例的增加逐渐上升,当煤油与中性油的质量比为1∶1时,效果最佳,为85.95%;−38μm粒级辉钼矿的回收率随中性油所占比例的增加不断上升,当煤油与中性油的质量比为1∶1时,效果最佳,达到 78.25%。由此可知,复合烃油可兼顾对粗粒和细粒辉钼矿的捕收,当煤油和中性油的质量比为1∶1时,复合烃油对三种粒级辉钼矿均有较强的捕收能力。
表1为煤油和复合烃油在辉钼矿实际矿浮选中的应用效果,由表可知,在药剂用量不变,只改变捕收剂种类的条件下,与煤油相比,复合烃油作为捕收剂可使最终钼精矿品位从43.70%提高到45.20%,回收率从 78.73% 提高到 83.04%,增加了 4.31%,且精尾和粗尾钼的品位均有降低,试验指标较为理想。经济效益分析表明,若采用该复合烃油作为捕收剂,公司每年约增加收益7550万元。
图2为不同粒级辉钼矿的SEM像及捕收剂作用后辉钼矿表面C元素相对含量。由图可知,(a)为−180+74μm粒级辉钼矿的SEM像,(b)为−38μm 粒级辉钼矿的SEM像,细粒辉钼矿的极性“棱”占比明显高于粗粒辉钼矿。煤油和中性油都含有C元素,因此,通过辉钼矿表面C元素含量的变化,可以得出药剂在辉钼矿“棱”和“面”上的吸附效果。由图可知,辉钼矿经煤油处理后,粒度越小,“棱”和“面”上C元素含量越少,表明煤油在细粒辉钼矿表面的吸附量较少;与未经药剂处理的辉钼矿相比,经煤油作用后,−180+74μm粒级辉钼矿“面”上C元素的相对含量增加最多,−38μm 粒级辉钼矿“面”和“棱”上基本没变化,表明煤油易吸附在粗粒辉钼矿的“面”上,在细粒辉钼矿的“棱”上几乎没有吸附。辉钼矿经复合烃油作用后,各粒级“面”和“棱”上的C元素含量基本高于煤油作用后的辉钼矿;辉钼矿的粒度越小,C元素的相对含量增加得越多,表明复合烃油可在“棱”上有效吸附,从而增强对细粒辉钼矿的捕收。
研究结论
煤油对粗粒辉钼矿的捕收能力较强,中性油对细粒辉钼矿的捕收能力较强,而复合烃油则兼顾了对粗、细粒辉钼矿的捕收。复合烃油(煤油与中性油质量比为1∶1)获得的钼精矿品位为45.20%,回收率为83.04%,与煤油为捕收剂相比,回收率提高4.31%。复合烃油作为捕收剂时,不同粒级辉钼矿“面”和“棱”上的C元素相对含量基本高于煤油,说明复合烃油可以同时吸附在辉钼矿非极性“面”和极性“棱”上,增强细粒辉钼矿的表面疏水性,强化辉钼矿的整体浮选效果。